关于秦汉历史,有这样的一句话:楚虽三户,亡秦必楚。这算是一个预言了——因为在秦末的反秦战争中股票炒股配资平台,发挥重要作用的,不少都是楚国故地上的人——刘邦生活的沛县,在秦灭六国之前是楚国地盘;陈胜以“张楚”为国号,而项羽叔侄本身就是楚国贵族出身。
并且,反秦义军为了对冲秦的二世皇帝朝廷的影响力,还拥立熊心成立楚义帝朝廷,和秦二世分庭抗礼。那么问题来了,为什么楚国会成为秦覆灭的重要变量?
个人认为:
1、地域差异
在人类历史上,以小驭大都是很麻烦的事情。
很多人从后世视角来看,认为战国七雄都是“诸夏”,所以楚人也好齐人也罢,都是诸夏的一部分。因此秦的统一战争,其他六国百姓都应该支持。
其实这个想法,我上中学的时候也有。甚至我上中学的时候还比较中二:在纪年方面,还采取过两年黄帝纪年:当时我觉得,西元毕竟来自西元,作为华夏人,应该抵制西洋纪元,采取黄帝纪元。当然随着年纪逐渐长大,我也发生了变化。
展开剩余68%其实,从现实角度来看,除了族群因素之外,地域因素有时候更重要。比如在古代,很多官僚喜欢提拔自己家乡的人做官。这其实倒不是地域歧视,更多属于地域认同问题。
而且,不同地域的人,往往风俗、习惯也有很大差异。比如按照传统中国的习俗,有的地区在结婚的时候忌讳寡妇出现,但是有的地区则认为寡妇出现在婚礼是吉兆。所以说,不同地域的人,在风俗、习惯方面的差异,往往存在鸡同鸭讲的现象。
此外,在现代传媒工具出现之前,不同地区的人还会使用不同的方言。比如对我们辽宁人来说,宁波话和外语差不多。客家话和潮汕话也存在很大的差异。
更何况,在战国时期,诸侯国之间除了语言(方言)、习俗存在差异,就连文字都不同(所以秦始皇统一文字)。
秦对楚的吞并,其实就是一种以小驭大。
2、蛇吞象
在秦灭的六国里面,楚国的地盘最大,这意味着楚的体量极大。当初秦灭楚的时候,秦也几乎出动全力,才勉强消灭楚的武装力量。不过,秦对楚的统治,始终处于军事压制的状态。在行政上,秦的统治十分松散。
对于楚国故地的百姓来说,他们只记得自己是楚人,对秦人没啥认同感。而这个基于地域的认同感的磨合,其实需要很漫长的一段时间——事实上到了宋朝的时候,南北地域冲突也还是存在的。更别说战国时代了。
而秦吞并楚,很明显就是一种蛇吞象的体现。随着秦占领楚的全境以后,秦必然会陷入长期的治安战争中。所谓“楚虽三户,亡秦必楚”,可以理解成,楚人相信,即便是秦能够在军事上短期占领楚国,但是,治安战争也必将秦的财政拖垮。
与此同时,秦灭六国以后,也意味着六国故地会出现利益再分配的情况——比如楚贵族、地方富户的利益必然会被秦人侵占。而这些群体偏偏能量最强。这些人站在秦的对立面,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对秦的统治成本——比如项梁叔侄就是例子。
秦始皇在世的时候,秦对于楚故地的军事压制还能占据优势。但是随着秦始皇一死,楚人纷纷起来造反,秦也拉开瓦解的序幕。
3、结语
当然,楚体量大股票炒股配资平台,并不代表一定会赢。因为历史上以小驭大实现长期统治的例子也是存在的。所以说,楚虽三户亡秦必楚,很大程度上也和秦的决策失误有关。如果秦能从根源上瓦解楚人反抗的根源,秦未必会被楚人覆灭。
发布于:辽宁省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